提到周恩来股票配资知识网,大家都知道他曾为党和国家的命运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鲜有人知,周总理不仅挽救了国家,也曾“挽救”过一道菜——“谭家菜”。
1958年,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充满转折和变革的一年。对于北京饭店来说,这一年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此前,北京饭店一直秉承的是单纯的服务理念,注重客人满意而忽略成本和利润,完全没有考虑经营的效益。而在1958年,饭店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新体制,意在培养企业的经营意识,并开始注重成本核算。虽然这一改变并不完美,管理体制依旧存在不小的缺陷,但相比过去的随意和浪费,至少有了逐步的进步,尤其是在经营理念的提升上。
当时的北京饭店,提供着包括淮扬菜、粤菜、川菜、西餐等多种菜系,种类繁多、精致美味,广受中外客人的喜爱,已经成为餐饮界的名片。然而,尽管如此,饭店的厨师们依旧不断追求更高的烹饪水平,不断探索新的发展和突破。而正是在这个阶段,周总理的到访,让北京饭店的烹饪迎来了一次意外的转机。周总理亲自为餐厅带来了一道“几乎被人遗忘”的佳肴——“谭家菜”。
展开剩余78%“谭家菜”最早由清末官员谭宗浚的家族所传,逐渐发展成了中国顶级的官府菜之一。它不仅在清朝时期风靡一时,甚至在30年代一度成为了各界名流追捧的对象。可惜的是,随着时间流逝,这道菜逐渐失去了市场,尤其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谭家菜的继承者们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困境。虽然谭家菜继续营业,但其以山珍海味为主的特色菜肴,成本高昂,只有少数富裕阶层才敢品尝。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谭家菜”的生意愈发艰难。尽管传承人彭长海依旧在坚持传统的烹饪工艺,但餐厅的顾客寥寥,生意冷清。1958年5月的一天傍晚,彭长海独自坐在店内,心中满是忧虑,想着如果生意再如此下去,“谭家菜”是否会就此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呢?
就在这时,三位客人走了进来。餐厅内的光线昏暗,彭长海起初并未看清楚来人的身份。直到客人们落座,他才突然意识到眼前的这位客人,竟是他熟悉的、全国人民都尊敬的伟人——周恩来总理!彭长海既震惊又激动,赶紧跑上前去向总理问好。其他工作人员也纷纷欢呼:“欢迎周总理!”
周总理的到来,让彭长海和他的团队无比欣喜,同时也充满了紧张和担忧。虽然他们并不清楚周总理为何亲自来到这样一个简朴的餐馆,但大家都希望能以最好的手艺呈现“谭家菜”的精髓。总理在餐桌旁与大家愉快地交谈,了解着“谭家菜”的历史、现状以及经营状况,并询问菜品的制作细节。周总理不仅称赞“谭家菜”的味道好,还鼓励大家要继续传承下去,确保这道菜的独特风味不被遗失。
吃完饭后,周总理提出要参观厨房。面对狭小、简陋的厨房环境,彭长海有些不安,但他仍然恭敬地陪同总理参观。周总理仔细查看后,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建议——将“谭家菜”搬到更大的饭店里去,扩大其影响力。彭长海欣喜若狂,但心中也充满了疑虑,究竟哪家饭店能接纳“谭家菜”呢?他曾设想过将其搬进北京饭店,但始终觉得那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然而,几天后,北京饭店的负责人前来通知彭长海,周总理已决定让“谭家菜”迁入北京饭店。这一消息让所有人都震惊而兴奋。北京饭店作为北京最顶级的饭店,能够为“谭家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是对这道传统美食的巨大认可。
1958年10月,彭长海带领他的团队,正式将“谭家菜”搬入北京饭店。这不仅是“谭家菜”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也为北京饭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饭店内的招牌“谭家菜”由著名国画家陈半丁亲自题写,挂在了大门口。从此,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许多人都为了品尝这道百年老菜而来到这里。
“谭家菜”迁入北京饭店后,保持了传统的风味和做法,特别是那道讲究仪式感的“燕翅席”。每一道菜肴都经过精心烹制,菜品的讲究程度堪比艺术。无论是“黄焖鱼翅”、还是“清汤燕菜”,都展现出传统烹饪的精湛工艺,每一道菜都让人回味无穷。
这一切的背后,是周总理对“谭家菜”深深的关怀和支持。他不仅挽救了一个濒临消失的菜肴,更是将它送上了国际舞台,令其焕发新的生机。正如许多人所说,周总理不仅挽救了国家,也曾挽救过一朵“中华美食的奇葩”。
周总理的这一举动,不仅让“谭家菜”重生,也让它成为了中国烹饪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发布于: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