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穷秀才与科举制的矛盾配资炒股中国股票配资网
——作者:萨沙
穷秀才为何会遭到鄙视?秀才究竟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1905年9月2日,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终结。那么,作为一个古代的读书人,秀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在当时,秀才的考取并非易事。与如今的本科甚至研究生相比,秀才的考试难度可想而知。通过率极低,甚至有统计称,80%的读书人一生都无法考取秀才。比如,历史上有名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尽管十余年努力,依然未能通过科举考试。这一方面反映出秀才的稀缺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科举对社会的选拔机制。当时,秀才的通过率只有3%左右,这意味着每100个参加考试的童生中,只有3个人能够考上秀才。相较于今天本科的约40%的录取率,秀才的“门槛”显然要高得多。
展开剩余80%《儒林外史》这本明代小说中就提到,如果想通过花钱购买秀才的名额,在浙江一地需支付高达1000两银子的费用。即使是通过找人作弊,也得花费500两银子。与此同时,普通卖油郎秦重辛辛苦工作一年,仅赚得10两银子,这种对比更能彰显秀才在当时的价值和地位。清代秀才的费用相对较低,但想要捐一个监生的名额,依然需要花费400两银子。由此可见,秀才的身份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
那么,秀才为何如此“值钱”呢?除了文化上的象征性,秀才还享有许多特权。比如,秀才和他们的家属可以免除徭役,这是因为在明清时期,每家每年都要为政府劳作,但秀才可以用金钱来代替劳动。此外,秀才在见到地方官员时,通常只需拱手行礼,而不是下跪磕头,这一点也显示出他们的尊贵身份。秀才还可以穿盘领长衫、戴方巾、穿长靴,这些在当时是平民百姓无法享有的特权。更为重要的是,秀才如果遇到法律纠纷,不需要亲自到衙门,甚至可以由亲友代为出庭。即便是犯罪,衙门也不能随便抓捕,必须报请省里的学政审批。这些特权使得秀才在当时的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
然而,获得秀才身份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考中秀才之后,还需要继续参加岁考,每两年一度的考试分为六个等级。一、二等的秀才可以参加更高级的科考,而三等则无升降,六等则面临黜革的风险。如果成绩不佳,秀才们甚至可能面临体罚。《儒林外史》中,梅玖是个典型的“无能秀才”,在考试中屡次失败,甚至写的文章也质量低下,最终因为不及格被罚打板子,虽说他因谎称自己是范进恩师的学生逃过了一次体罚,但这种体罚的威胁却时刻存在。
从考试的难度来看,古代秀才的取得比今天的本科生还要难得多。然而,秀才的文化水平与今天的大学生依然存在差距。比如,张学良在东北讲武堂上获得了班级第二名,成绩优异,但并非因为他特别聪明,而是因为班里大部分学员识字量很低,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汉字都不认识。类似的情况在战争时期尤为突出。八路军和新四军中,不少士兵即便能够识字,也是非常有限的。在这种背景下,“秀才”有时也只是一个身份的象征,而非文化水平的体现。
那么,秀才究竟是穷还是富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古代有句话叫“穷文富武”,即认为学文的人普遍贫穷,而学武的人则较为富裕。实际上,学武需要家境较为宽裕,因为武术的学习通常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例如,叶问学习拳术多年,背后有着家庭的经济支持,他才能请得起名师,才能一对一地接受指导并不断精进。学武不仅要有时间,还需要长期脱产练习和恢复,显然这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很难承受的负担。相反,学习文科则较为便宜,一些家庭即便贫困,也能勉强送孩子去私塾。读书不一定要脱产,农家子弟可以一边务农一边学习,这使得文科教育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中仍然能够实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部分秀才的家庭背景其实是比较不错的。科举考试的门槛相对较高,并且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问题,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古代,学费和考试的费用是需要长期积累才能支付的。因此,大多数秀才的家庭要么是富农,要么是小地主,甚至是中农家庭。即便如此,也并非所有家庭都有能力供养孩子读书,尤其是那些多子女的家庭,教育费用的负担会更加沉重。
尽管秀才身份看似光鲜,但他们是否能通过科举真正获得经济回报呢?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尽管秀才享有一些特权,但他们的社会地位远低于举人。举人是经过乡试(省级考试)选拔出来的,进入科举体系后只差一步即可成为进士,进而开始官场生涯。而秀才则距离做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秀才能够获得的生活津贴非常有限,基本上只能勉强度日。
即便如此,秀才们也能找到谋生的途径。最常见的职业便是成为私塾老师。在古代,知识分子相对稀缺,私塾教育需求较大,秀才作为教书先生,还是能维持生计的。如果想赚取更多财富,秀才还可以选择当幕僚、做商人、做医生,甚至一些人会从事风水相关的工作。总的来说,虽然秀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有限,但他们的身份和才能仍然可以让他们在古代社会中获得一些生存空间。
总之,尽管古代的“穷秀才”常常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经济困境而被视为“贫困”阶层,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们的文化身份和社会特权使得他们依然具有一定的地位。真正的“富贵”往往属于那些既能进入科举体系,又能在社会中找到合适出路的人。
发布于: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